当前位置: 笔趣阅读 言情 诗相 《庐山》

《庐山》(4 / 4)

    王安石作《登飞来峰》时,正在地方任职推行自己的“改革”政策,对自己的政绩效果感到满意,期许将来到朝廷里更好的施展才干,苏轼人到中年,自是深刻理解到千人千面,作《题西林壁》更大可能是表达对朝廷推行改革政策有不同角度的看法。苏轼的恩师欧阳修在朝廷任职时支持庆历新政,在地方任主官时推行过改革措施,只不过改革举措皆以失败告终,随后便对改革变法持守旧态度,身为大弟子的苏轼紧随恩师步伐,对改革变法主要持反对态度,再加上苏轼本人喜欢赋诗讽刺新法,咎由自取的被政敌抓住把柄,进而落得个罪官身份被安置在湖北黄州。仕途上的打击,对于历史人物的名气来讲,苏轼反而是成功的,在他游览庐山之前,他的文学成绩达到了人生的巅峰,也从苏轼演变成后世千百年来备受赞誉的苏东坡,他在庐山名句“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”自是传诵甚广。

    游山玩水,对现代人来说是司空见惯的事情,对于古人来说,则泰半是富人阶层的专属消遣活动,对于文人墨客而言,多是涌现创作情绪的活动,如李白登上庐山欣赏旖旎风景后顿生隐居的冲动,苏轼登上庐山而赋诗总结人生哲理,可见对于多才多艺的有闲阶级来说,游山玩水犹似文学创作的源泉。曾看到一个打油诗的段子,“这里风景美如画,本想吟诗赠天下,无奈自己没文化,能一句我靠好美”,这首打油诗固然是调侃的,但也道出一个常理,要想游历山水之后,写出有水平的语句,先哲们的优秀诗句,须勤朗诵及模仿学习,待日积月累后某一天情思涌现,或许能吟诗一首或作打油诗,而不至于在欣赏美景时只能一句“哇噻,好美”。登山一群山的主峰时,放眼望去,杜甫名句“会到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”的感觉最容易浮现,望庐山瀑布时,想必今人很难想象李白的“飞流直下三千尺”,至于苏轼在庐山的名篇,则是任何名山可以有的意象和哲理,只是恰好仕途低迷的苏轼,巧遇了庐山风景和佛家思想的西林寺,故而创作出“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”。

最新网址: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