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笔趣阅读 言情 诗相 《后庭花》

《后庭花》(2 / 5)

    《玉树后庭花》

    (南朝陈)陈叔宝

    丽宇芳林对高阁,新妆艳质本倾城。

    映户凝娇乍不进,出帷含态笑相迎。

    妖姬脸似花含露,玉树流光照后庭。

    就诗歌文学角度欣赏而言,陈叔宝这首宫体诗相当不错,尽管被当作被批评的靡靡之音,但是其词语运用方面,以及赞誉女性美的说辞,非常值得赞赏借鉴的,是男性读者学来夸张女性的佳作,更是那些比女性还了解女性的男同胞值得背诵的佳作。这首诗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如下,楼宇高阁有芳林花草对着,妃子们本是貌美如花,盛装打扮的加持,更凸显倾国倾城之态,她们的娇羞容貌光彩耀人,想要入门却又停下来,走出闺阁含情脉脉的笑迎君王,她们妖姬似的脸上像是晶莹雨露的鲜花,他们的美丽如玉树样秀丽,流光溢彩照耀后宫。这么美的描写,虽然是被演变成靡靡之音,可是描述的场景却是皇亲贵族家里很寻常的现象,在当代,也是精英阶层里常见的,尽管被批判,但是《后庭花》却长盛不衰,这首诗原来只是艳丽的情诗,只是遭遇了对陈叔宝不利的时代潮流,从而被硬生生的冠以“亡国之音”。

    或许会有人认为,就是因为陈叔宝生活奢靡,沉迷于女色而荒于政事,从而导致被隋朝灭掉,这个逻辑是认识浅薄之人才有的,正所谓天道行常,不为尧存,不为桀亡,堂堂一个大王朝不会因个人才能不够而垮台,因此南朝的灭亡不能把罪过全部扣在他头上。作为王朝最高领袖和国家代表,必然要为亡国负责任,文人又喜欢拿女性分担责任,陈叔宝盛赞其后宫女色的这首《玉树后庭花》,因此在文人的酝酿下,成为亡国之音的典故运用到文学创作上。关于后庭花的作品,晚唐时期,看到摇摇欲坠的大唐,经过繁华的金陵秦淮河,看着沿河两岸灯红酒绿的奢靡场景,听到岸上传来了歌伎们的欢歌声,顿时想起当年的陈叔宝城破国亡之事,于是感慨的创作出他的怀古咏史名篇《泊秦淮》。

    《泊秦淮》

    (唐)杜牧

    烟笼寒水月笼沙,夜泊秦淮近酒家。

    商女不知亡国恨,隔江犹唱后庭花。

    诗的大意是迷离的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与白沙,夜晚停靠有酒家的岸边,卖唱的歌女不知道亡国之恨,隔着江水仍在唱着“玉树后庭花”,从诗中大意中可得知,玉树后庭花应是一首比较流行的曲目,颇受歌伎青睐的歌曲,更是富裕阶层人群喜爱的。这首诗前半段写秦淮夜景,作为六朝古都的南京,更美的别称为金陵,无数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,感受下秦淮河风靡千年的魅力,唐代的灯光无法与当代的霓虹灯相媲美,但是绝大多数地方漆黑一片的古代,秦淮河边的酒家可以做到灯红酒绿,达官贵人们在此享乐游宴,因此秦淮河也沦为奢靡生活的代名词,明代秦淮八艳的故事广为流传,足见秦淮河边的魅力之所在。诗的后半段抒发自己的感怀,熟悉杜牧诗篇的朋友想必清楚,年轻时的杜牧对于灯红酒绿的生活早已习以为常,然而听到歌女在卖力的演唱《玉树后庭花》时,触景生情,想起陈后主在此城亡国,想到大唐王朝内忧外患,忧心国家前景及自己的境遇,借此批判在国家前途暗淡的时候,统治者们还在追求享乐而罔顾国家社稷安危。作为政府中层级别的官员,早期的杜牧颇为关心政治和国家的前途,也进入了党争集团,自是明白党争对国家社稷的不利影响,还写下《阿房宫赋》警示统治者借鉴前朝亡国的教训,然而杜牧的个人力量非常有限,唯独著文章和写诗词来抒发自己对国家命运前途的深切忧虑。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